中心支撑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中体现理工兼蓄、分类指导的原则,突出厚基础、重技能、强实践的特点,通过“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中心下设植物与生态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并集成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上海有机固废生物转化工程技术中心等12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以及27个校外共建实习基地,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习及科研创新训练提供良好的设备、场所及指导。学科基础实验注重夯实生物、化学及地理等基础课程的知识,专业基础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必备的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实习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综合运用能力,科研创新训练则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基本科研素质。
一、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建立系统而完善的实验实践平台,形成专业认知实习、研究性和创新性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模式
生态与环境类专业一直都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满足专业学习的实践需求,学院设有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理与毒理、环境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城市生态学、遗传生态学、污染与生态工程等专业实验室,通过与专业理论配套的实验课程,促进学生掌握必备的实验技能。
除校内实验室外,经过多年的积累,我院还建立了网络化的野外实践台站,包括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江口滨海湿地野外观测站、舟山群岛普陀山森林生态站、奉贤都市农业观测站、上海鹦鹉洲湿地站、上海城市森林长期观测站等,形成了由自然到城市、由滨海到内陆的系列野外研究和教学实践基地。以这些研究台站为依托,开设了一系列丰富的野外实习课程,培养学生在生物分类、生态调查、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功,包括野外自然观察实习、城市自然观察记录与研究、生物分类实习、生态学野外实习、湿地生态学野外调查、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等,为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训练提供了优良的学习条件。
本专业还充分利用上海独特的“水-土-气-生”环保案例,利用科研合作、校友资源等途径,建设了系统的专业实习和实训基地,包括上海城市规划馆、辰山植物园、上海植物园、上海市土地整理事务中心、复旦规划研究院、吴泾第二发电有限公司、长江河口博物馆、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口可乐公司、上海绿然环境投资公司、上海恒奕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环总实业有限公司等20余家上海或国际优秀的环境保护单位,进一步完善了环境问题观察、生态工程实习、环境工程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
二、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持续推进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推动专业科研实验室成为实验教学平台,大力提升学生科研创新水平
中心所依托的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排名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生态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生态和环境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形成了“环境-生态-工程”相融合为特色的学科群。各专业教师密切结合国家和上海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需求,将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特色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持续推进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同时,各专业科研课题组所属实验室拥有学科前沿的科研实力、精良、先进的硬件设施,对本科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优势作用。基于科研反哺教学、充分利用优质资源的认识,我院打破传统的教学与科研间的分隔和屏障,将科研实验室建设成为了实践能力培养的科研学术平台,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自主学习实践创造了良好条件。如陈小勇、周天舒、赵雅萍、阎恩荣、夏建阳、谢冰等教授的实验室都成为了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托,也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本科生科研成果,先后在环境学、生态学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9篇,其中第一作者12篇,获得专利6项,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
三、开展创新思维训练,将实验课程学习与课程体系外的自主研究有机结合,以科研项目的形式丰富实验教学体系
现代社会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这与过去强调的要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相比,有很大不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技能,更要培养思想维度,具备能利用学科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生态与环境类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开设了专门学科思维训练课程,如“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能实践”、“环境毒理学实验”。课程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小型课题,同时围绕专业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设计了一系列教学内容,包括科学问题的提出、科研计划的制定、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数据的科学分析方法、批判性思维和观点的形成以及阅读、写作、表达能力训练。这类实践性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让创新思维的种子有了生根发芽的土壤。许多同学在课程结束后进一步提出了新的问题,申请国家、上海市及学校的科研创新项目进一步研究,在人才培养中形成了浓厚的科创氛围。近五年获大学生科创项目立项134项,其中国家级36项,极大地丰富了实验实践教学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