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工程

发布者:崔玉雪 | 发布时间:2023-04-20 | 动态浏览次数:10


《城市生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ECOL0031132021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课程名称:

城市生态系统工程

英文名称

Urban ecosystem engineering

学时/学分

36/2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

0

开课单位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适用专业:

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工程

先修课程

大纲撰写人

刘慧颖

大纲审核人

周天舒

课程网址

授课语言

中文

注:课程性质选择下列类别之一:学科基础、大类平台、专业必修、专业选修、教师教育


一、课程说明

现在,世界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至2050年该比例将上升至68%,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世界2/3人口,近65亿人的福祉,也成为决定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的目标。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社会-经济-环境高度耦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建设与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工程的规律和要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是什么?其发展有无规律可循?我们又该如何进行系统优化从而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宜居、绿色、韧性? 欢迎大家走进《城市生态系统工程》的课堂,一起探寻答案。

二、课程目标

【注:从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层次阐明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目标,应注意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本课程在讲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理论的基础上,从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韧性城市构建、宜居城市建设、绿色经济转型三方面,介绍古今中外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优秀经验,并对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前沿、挑战及未来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介绍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根据生态学与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培养专业扎实,创新思维活跃,实践能力突出,家国情怀深厚,国际视野宽广的卓越人才要求,本课程目标:

目标1: 知晓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一般性规律,了解城市问题研究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掌握城市生态问题分析所需的基础知识。

目标2: 能解释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内涵,总结国外城市优良生态系统工程成功的原因,并分析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能阅读城市生态领域的中英文文献。

目标3: 涵养家国情怀,知晓我国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智慧和贡献,能整合多学科知识,对当前暴露出来的典型或新型城市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思路。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请各专业注意提炼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关注学校核心素养的表达和专业特色的核心素养表达。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工程知识

1.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一般性发展规律

目标1

2.了解城市问题研究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

问题分析

1.能解释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内涵,总结国外城市优良生态系统工程成功的原因

目标2

2.了解生态系统工程在我国的应用及启示

科学研究

1.能阅读城市生态领域的中英文文献。

目标2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1.知晓我国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智慧和贡献,能整合多学科知识,对当前暴露出来的典型或新型城市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思路。

目标3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 (支撑目标12)(学时:4

1.1城市的辐射与热量

1.2城市的风和降水

1.3城市空气污染

1.4城市水文特征

1.5城市的土壤

1.6城市的建筑和交通

1.7城市噪声

1.8城市垃圾

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能够知晓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环境的异同。

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 (支撑目标12)(学时:4

2.1城市的植被

2.2城市的本地物种vs外来物种

2.3城市的动物

2.4城市的微生物

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特点,比较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差异与保护原则。

第三章 城市生态系统的与人类 (支撑目标12)(学时:2

    3.1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3.2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和城市土地理由

    3.3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中几项重要功能的具体分析

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生态系统与人类之间的关联,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城市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流 (支撑目标12)(学时:2

4.1城市的物质流

4.2城市的能量流

4.4城市的信息流

4.4物质代谢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与信息流,并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物质代谢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五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生态特性之间的关系(支撑目标12)(学时:2

5.1城市空间结构

5.2土地使用和物质空间结构作为城市生态关键标志

5.3城市结构的生态分析

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生态特性之间的联系,并掌握城市结构的生态分析。

第六章 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支撑目标123)(学时:4

6.1什么是脆弱性

6.2由开放的物质循环带来的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
6.3
面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
6.4
气候变化的影响

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如何受气候变化所影响,在此基础上了解国内外主要城市的脆弱性情况。

第七章城市韧性(支撑目标123)(学时:2

7.1城市韧性

7.2国际实践与中国特色

7.3韧性城市建设中的思考

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如何受气候变化所影响,在此基础上了解国内外主要城市的脆弱性情况。

第八章城市碳循环 (支撑目标123)(学时:2

8.1城市碳循环

8.2低碳城市

8.3低碳城市建设之国际实践

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掌握如何打造低碳城市及打造低碳城市的国际实践。

第九章水敏感城市设计(支撑目标23)(学时:2

9.1水敏感城市设计:概念与理论

9.2水敏感城市设计:国外生态实践案例

9.3滨海地区的适应性实践:国外生态实践案例

要求学生:了解水敏感城市设计的概念与理论,能够分析总结国外城市优良生态系统工程成功的原因,并分析其对我国水敏感城市发展的启示。

第十章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城市设计(支撑目标23)(学时:2

10.1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都江堰工程案例

10.2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兰溪八卦村案例

10.3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国外成功案例

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总结国外城市优良生态系统工程成功的原因,并分析其对我国主要城市发展的启示。

第十一章宜居城市(支撑目标23)(学时:4

       11.1宜居城市的前沿进展

       11.2宜居城市评价体系

       11.3城市宜居水平的变化规律

11.1宜居城市建设与生态系统保育的权衡

       11.2一线全球城市的宜居建设经验

要求学生:了解宜居城市的前沿进展及评价体系,能够分析宜居城市建设与生态系统保育的权衡。

第十二章绿色经济发展(支撑目标23)(学时:4

       12.1绿色经济的领域划分

       12.2城市农业

       12.3城市工业

12.1城市服务业

       12.2生态补偿

12.1循环经济

       12.2循环经济的实践应用

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经济发展,并能了解一些循环经济的实践应用。

第十三章未来生态城市(支撑目标23)(学时:2

       13.1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

       13.2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

要求学生:知晓我国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智慧和贡献,能整合多学科知识,对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思路。


四、教学方法

说明:提出适合本课程教学活动所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方法应对以下内容清晰描述:

1.阐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强化学生对城市生态系统工程基础知识的理解。

2.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

成绩构成 40%平时+60%期末考试

平时成绩构成 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20%+出勤率20%

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

考试范围主要为课上所讲授的部分。以客观题为主,结合一些知识运用类的主观题,综合考察知识与能力。

六、推荐教材和参考资料

  1. 《城市生态学》 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城市生态学》 杨小波、吴庆书等编着,科学出版社,2000

  3. 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管理与发展[]于尔根·布罗伊斯特 等 著;干靓,钱玲燕,蒋薇 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 《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 王祥荣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5. 《城市生态环境学》 杨士弘等编着,科学出版社,1997

  6. 《生态城市建设的原理和途径》 吴人坚主编、王祥荣、戴流芳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七、其他说明

【注:不需说明的请删除本条】




八、评分标准【请按照本门课程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选择下表之一填写】(具体分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1

课程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目标1: 知晓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一般性规律,了解城市问题研究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掌握城市生态问题分析所需的基础知识。目标2: 能解释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内涵,总结国外城市优良生态系统工程成功的原因,并分析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能阅读城市生态领域的中英文文献。目标3: 涵养家国情怀,知晓我国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智慧和贡献,能整合多学科知识,对当前暴露出来的典型或新型城市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思路。


出勤率高(≥90%),积极参与讨论(至少8),很好的掌握了基本的知识要点,能够熟练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一般性规律,能解释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内涵,总结国外城市优良生态系统工程成功的原因,并分析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对当前暴露出来的典型或新型城市问题能够提出新颖且合理的解决对策思路。

出勤率较高(≥80%),较多参与讨论(至少6次),较好掌握基本的知识要点,能够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一般性规律,能解释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内涵,较好地总结国外城市优良生态系统工程成功的原因,并分析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对当前暴露出来的典型或新型城市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思路。

出勤率较高(≥70%),参与讨论(至少4次),掌握了基本的知识要点,基本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一般性规律,能解释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内涵,简单了解国外城市优良生态系统工程成功的原因,并分析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对当前暴露出来的典型或新型城市问题提出基本的解决对策思路。

出勤率(≥60%),参与讨论(至少2次),掌握了基本的知识要点,简单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一般性规律,能简单解释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内涵,总结国外城市优良生态系统工程成功的原因,并分析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对当前暴露出来的典型或新型城市问题有所认识。

出勤率(小于60%),参与讨论(小于2次),掌握了基本的知识要点,简单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一般性规律,能解释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内涵,对国外城市优良生态系统工程成功的原因不太了解,不能对当前暴露出来的典型或新型城市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