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代码 | ENVI0031132021 | 课程性质 | 专业选修 |
课程名称: | 城市生态学 | ||
英文名称 | Urban Ecology | ||
学时/学分 | 36/2 |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 | 0 |
开课单位 |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 适用专业: | 生态学、环境生态工程、环境科学 |
先修课程 | 无 | ||
大纲撰写人 | 宋坤 | 大纲审核人 | 徐娟 |
课程网址 |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ECNU-1206707833 | 授课语言 | 中文 |
一、课程说明
城市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在带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改善的同时,也引发了众多生态环境问题。目前,世界平均城市化率已超过55%,我国的城镇化率至2020年已经达到63.89%,年均增长率超过1个百分点,如此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我们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重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显得尤为重要与必要。
而城市作为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何异同?城市发展的规律是怎样?人在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又如何?怎样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我们又该基于怎样的生态哲学思想,来指导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针对这些问题,本课程将从城市与生态、城市与环境、城市与生物、城市与人群、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系统讲授,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引导大家对城市发展建设的问题进行生态分析和思考。
二、课程目标
目标1:解读中国生态文明国家战略背景,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我国从工业文明迈入生态文明的必要性,提升自身专业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支撑毕业要求1、8)
目标2:通过生态哲学思想层面,强调生态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理念,理念可以改变人,进而改变世界,指导学生通过现象观察,分析形成观点,并尝试探索观念的凝练与提升,传达科研、人生历程中“真善美”的重要意义。(支撑毕业要求2、12)
目标3:了解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国内外进展动态,掌握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的主要特征与规律,城市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调控管理的技术手段与路径方法。(支撑毕业要求4、7)
目标4:能结合区域实况,有效应用城市生态“三观”、研究“三式”以及恢复“三法”,倡导文理工兼容并蓄,鼓励学生从人文理性到科学理性再到工具理性,形成多元思维模式,培养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全面人才,将来力争以批评者、思考者与建设者的三重身份,为城市生态建设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支撑毕业要求6)
目标5:秉持教学相长理念,营建自由宽松的发言方式和灵活包容的考核形式,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反馈,使学生主观能动的渴求知识,发现问题、辨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总体论的角度对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并能做深入分析,以探求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支撑毕业要求4)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课程目标 |
1.工程知识 | 1-1了解中国及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生态问题。 | 教学目标1 |
2.问题分析 | 2-1熟练掌握环境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 教学目标2 |
2-2理解环境生态学科与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相关性,具有跨学科知识整合的能力。 | ||
4.科学研究 | 3-1具有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与反思的习惯,把握本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 教学目标3、目标5 |
3-2掌握先进研究理念和多学科综合方法并进行科学研究;能够在把握相关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撰写高质量研究论文。 | ||
6.工程与社会 | 4-1熟悉国家和地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具备综合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影响的能力。 | 教学目标4 |
4-2具有将社会责任和专业使命融入到工程设计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 ||
7.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 5-1理解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入了解综合学科发展趋势、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并能够探讨评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 教学目标3 |
5-2具备觉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工程、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意识和能力。 | ||
8.职业规范 | 6-1了解中国国情及国内外局势,理解、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专业责任感,以人民幸福、社会进步为己任。 | 教学目标1 |
12.终身学习 | 7-1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掌握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和前沿动态,能够紧跟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知识、拓展能力。 | 教学目标2 |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 城市与生态(支撑课程目标1、2、3、4、5,共6学时)
1.1城市生态学及其动态发展
1.2中国城市发展历史-都市演替论
1.3世界城市发展规律及其主要模型
1.4城市化进程及其生态后果(与生态环境变迁)
1.5高强度人为影响下的城市生态系统
1.6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结构、功能、动态
1.7城市认知与都市生态观:三观
1.8城市生态研究方法论:三式三法
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国内外进展动态,掌握城市的发展规律、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其生态后果、城市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理解城市生态“三观”、研究“三式”以及恢复“三法”。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支撑课程目标2、3、5,共4学时)
2.1城市水热环境特征
2.2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2.3城市环境的影响因素
2.4城市人居环境
2.5环境磁学在城市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城市环境的相关内容。
第三章 城市与生物(支撑课程目标2、3、5,共8学时)
3.1城市生物多样性
3.2城市植物
3.2.1城市植物区系、特征与生态种组划分
3.2.2植被类型与分布特征
3.2.3城市植被综合效益与多元生态服务功能
3.3城市动物
3.3.1城市动物区系与主要类群
3.3.2城市动物种类组成与种群格局
3.3.3城市动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
3.4城市微生物
3.4.1城市空气微生物
3.4.2城市水体微生物
3.4.3城市土壤微生物
3.5城市多样性保护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城市生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内容。
第四章 城市与人口(支撑课程目标2、3、5,共6学时)
4.1城市人口及其地位作用
4.2人口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4.3城市人口规模
4.4城市人口构成
4.5城市人口容量与人口增长
4.6城市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城市人口及环境对人类影响的相关内容。
第五章 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支撑课程目标1、2、3、4、5,共10学时)
5.1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5.2全球生态环境变迁与人类发展理念转变
5.2.1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
5.2.2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成因及问题实质
5.2.3人类理念转变与生态文明进程推进
5.3城市发展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5.3.1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与新阶段城市发展目标
5.3.2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与宜居城市评价
5.4生态恢复“三法”与城市“生命地标”构建
5.4.1城市生态恢复“三法”与城市自然再造中的“假-伪生态”
5.4.2真生态演绎:城市近自然生态恢复与“生命地标”构建
5.4.3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4.4城市复合空间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5.5未来城市的人类愿景
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生态恢复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通过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线上课程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进行系统讲授,并利用其平台的教学管理、移动学习、评价测试、资源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如在平台上建立自己所教课程的学习空间,发布课程相关学习资源(PPT、视频、文献资料等),供学生线上学习;同时发布通知、在线答疑和组织讨论等。
线下课程通过课堂面授及野外观察实践,开展线下讨论交流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分享学习体会、心得,自由表达观点并提出建议,交流和反馈是教学相长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重视专业知识教授的同时,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通过自然态、潜移默化式教学技术手段,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及道德规范等思政内容交织融汇于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专业培养(育才)与学校德育(育德)的协同效应;邀请相关领域国内外专家参与专题授课与讨论;组织野外观察和实践活动,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更真切的感悟自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辨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主人翁意识。
五、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为线上MOOC综合成绩,包括单元测试(40%)、期末考试(40%)和讨论区互动(20%);期末成绩为课程论文成绩。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 单元测验 | 期末考试 | 讨论区互动 | 课程论文 |
课程目标1 | √ | √ | √ | |
课程目标2 | √ | √ | √ | √ |
课程目标3 | √ | √ | √ | √ |
课程目标4 | √ | √ | √ | √ |
课程目标5 | √ | √ |
六、推荐教材和参考资料
《城市生态学》 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城市生态学》 杨小波、吴庆书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
《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 王祥荣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 康慕谊编著,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
《城市生态环境学》 杨士弘等编著,科学出版社,1997。
《生态城市建设的原理和途径》 吴人坚主编、王祥荣、戴流芳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生态型城市与上海生态环境建设—2001年上海环境建设蓝皮书》 沈国明、诸大建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Towns, Ecology, And The Land/ Richard T. T. Form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Urban Ecology: Science of Cities/ Richard T. T. Form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Urban Ecosystems: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Environment / Francis, Robert A. Routledge, 2013.
Urban Ecology (Ecological Reviews) / Gaston, Kevin 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Urban Bird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Studies in Avian Biology) /Lepczyk, Christopher 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2.
Urban ecology: patterns, processes, and applications / editor-in-chief, Jari Niemela [et al.].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Advances in Urban Ecology: Integrating Humans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in Urban Ecosystems / by Marina Alberti. Boston, MA: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 2008.
Perspectives in Urban Ecology: Ecosystem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in the Metropolis of Berlin / edited by Wilfried Endlicher. Berlin, Heidelberg :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1.
Urban Ecolog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edited by John M. Marzluff [et al.].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 2008.
Resilience in Ecology and Urban Design: Linking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Sustainable Cities (Future City)/ edited by Steward T.A. Pickett, M.L. Cadenasso, Brian McGrath. Springer, 2013.
Foundation Papers in Landscape Ecology/ edited by Michael A. Ross, Monica G. Turner, David J. Mladenoff, John A. Wien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
七、评分标准【请按照本门课程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选择下表之一填写】(具体分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目标1:解读中国生态文明国家战略背景,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我国从工业文明迈入生态文明的必要性,提升自身专业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能够全面解读中国生态文明国家战略背景,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我国从工业文明迈入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能够解读中国生态文明国家战略背景,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我国从工业文明迈入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能够基本解读中国生态文明国家战略背景,基本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我国从工业文明迈入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勉强能够解读中国生态文明国家战略背景,勉强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我国从工业文明迈入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无法解读中国生态文明国家战略背景,无法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我国从工业文明迈入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目标2:通过生态哲学思想层面,强调生态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理念,理念可以改变人,进而改变世界,指导学生通过现象观察,分析形成观点,并尝试探索观念的凝练与提升,传达科研、人生历程中“真善美”的重要意义。
深刻明白生态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理念,能够独立通过现象观察,分析形成观点并尝试探索观念的凝练与提升。
明白生态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理念,能够通过现象观察,分析形成观点并尝试探索观念的凝练与提升。
基本明白生态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理念,基本能够独立通过现象观察,分析形成观点并尝试探索观念的凝练与提升。
勉强深刻明白生态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理念,勉强能够独立通过现象观察,分析形成观点并尝试探索观念的凝练与提升。
无法明白生态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理念,无法通过现象观察,分析形成观点并尝试探索观念的凝练与提升。
目标3:了解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国内外进展动态,掌握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的主要特征与规律,城市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调控管理的技术手段与路径方法。
熟知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国内外进展动态,熟练掌握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的主要特征与规律,城市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调控管理的技术手段与路径方法。
熟悉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国内外进展动态,掌握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的主要特征与规律,城市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调控管理的技术手段与路径方法。
相对熟悉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国内外进展动态,基本掌握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的主要特征与规律,城市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调控管理的技术手段与路径方法。
基本了解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国内外进展动态,勉强掌握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的主要特征与规律,城市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调控管理的技术手段与路径方法。
不了解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国内外进展动态,无法掌握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的主要特征与规律,城市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调控管理的技术手段与路径方法。
目标4:能结合区域实况,有效应用城市生态“三观”、研究“三式”以及恢复“三法”,倡导文理工兼容并蓄,鼓励学生从人文理性到科学理性再到工具理性,形成多元思维模式,培养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全面人才,将来力争以批评者、思考者与建设者的三重身份,为城市生态建设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能够熟练结合区域实况,有效应用城市生态“三观”、研究“三式”以及恢复“三法”,具有多元思维模式,完全能够以批评者、思考者与建设者的三重身份,为城市生态建设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能够结合区域实况,有效应用城市生态“三观”、研究“三式”以及恢复“三法”,具有多元思维模式,能够以批评者、思考者与建设者的三重身份,为城市生态建设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基本能够结合区域实况,有效应用城市生态“三观”、研究“三式”以及恢复“三法”,具有多元思维模式,基本能够以批评者、思考者与建设者的三重身份,为城市生态建设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勉强能够结合区域实况,有效应用城市生态“三观”、研究“三式”以及恢复“三法”,具有多元思维模式,勉强能够以批评者、思考者与建设者的三重身份,为城市生态建设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无法结合区域实况,有效应用城市生态“三观”、研究“三式”以及恢复“三法”,具有多元思维模式,无法以批评者、思考者与建设者的三重身份,为城市生态建设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目标5:秉持教学相长理念,营建自由宽松的发言方式和灵活包容的考核形式,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反馈,使学生主观能动的渴求知识,发现问题、辨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总体论的角度对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并能做深入分析,以探求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
主动渴求知识,发现问题、辨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完全能够从总体论的角度对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并做深入分析,以探求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
渴求知识,发现问题、辨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能够从总体论的角度对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并做较深入分析,以探求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
基本能渴求知识,发现问题、辨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基本能够从总体论的角度对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并做分析,以探求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
几乎不渴求知识,发现问题、辨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勉强能够从总体论的角度对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并做简单分析,以探求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
渴求知识,发现问题、辨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能从总体论的角度对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并无法做分析,以探求面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