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辽阔海疆,体悟蔚蓝之生机——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丈量美丽中国》野外实践课程走进东山岛

发布者:崔玉雪 | 发布时间:2022-08-27 | 动态浏览次数:31

     

      2022年8月22日,《丈量美丽中国》课程师生告别了漳江口红树林野外科学观察研究站基地,驱车到达东山岛,围绕沙滩和基岩植被以及海岸防风林主题,开启了海疆生态保育与修复的体悟之旅。

在干旱与狂沙中寻找精神航向

       我们的第一站到达谷文昌纪念园。曾经,东山县黄沙漫天,农田被沙土掩埋,颗粒无收。1954年,时任东山县县长的谷文昌下乡经过白埕村时,遇见了一群群村民衣衫破旧、拄着棍子出发向外乡讨饭,对于没有收成的他们来说,这是在当时唯一的活命方法。

 01

(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模型)

       这样的现象深深刺痛了谷文昌的心,新中国成立前,东山岛森林覆盖率仅为0.12%,一整年中6级以上大风多达150天,风沙肆虐,民生凋敝。但是,谷文昌并不像历史上的地方官一样对风沙望而却步,而是在了解了村民的苦难之后,更加坚定地要治理风沙、改善民生,他说:“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2

(师生们认真学习谷文昌先进事迹)

        经过多方调研,四处查证,无数次试种后,谷文昌终于成功地种下了9株木麻黄树苗。有了希望之后,他接下来开始动员全县,经过三年奋战,400多座山头,3万多亩沙滩,全都被郁郁葱葱的木麻黄覆盖,荒岛终成绿洲,从而带领东山人民走上了致富路。

3

(荒岛变绿洲)

       “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谷文昌时刻牢记着身为共产党员的职责,除了风沙灾害,他还了解到东山人民还面临着许多其他的问题。有问题,就解决。他带领人民修建八尺门海堤、兴修水利工程、发展文化产业……可以说,没有谷文昌,就没有如今“全国十大美丽海岛”之一的东山岛。

       通过参观纪念馆,了解谷文昌的事迹,我们不仅学习到木麻黄这一树种在防风固沙中的重要作用,更能体会到谷文昌身为中共党员的强烈责任心与使命感,这样一堂生动感人的思政学习课,定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们精神鼓舞。

4

(师生在谷文昌纪念馆前的合影)

在细沙与基岩上见证生命的力量

——哭泣的沙滩和海岸防风林

       谷公以木麻黄修筑绿色长城,挽救东山人民于干旱和狂沙中的事迹使我们无不动容。在告别谷文昌纪念馆后,师生一行人便前往海岸防风林进行实地考察。

       海天一色,沙滩细软,本该是一副动人的景象,然而,横亘在沙滩上的细长白色塑料管却将这副美景生生破坏。据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汤坤贤老师介绍,这里过去偷沙现象十分严重,白天挖沙、晚上卖沙是此地居民的日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破坏,使得海岸线不断后退直至环岛公路地基,退无可退时,滩面便开始下降,甚者多达4米。90年代,鲍鱼养殖业开始兴起,在暴利的诱惑下,原本用于守卫一方土地的木麻黄防风林部分被砍伐,其巨大的取水量更是使这片饱经摧残的土地雪上加霜,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如今,如何恢复沙滩生态系统成了东南沿海海岸生态治理的难题,其所需要的财力物力无疑也是巨大的。当人们看着这条条白管,是否也会怀念那片曾经见证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生活的碧海金沙呢?

5

(汤坤贤老师在向同学们授课)

6

(鲍鱼养殖场)

——沙滩上的顽强生命

       在了解完这片沙滩的历史后,我们下行至仍然保育较好的沙滩区。沙生植被和前两日在漳江口所见的红树林有很大不同。由于缺乏水分和营养物质,沙生植物普遍低矮,部分植物茎枝上长有一层光滑的白色蜡皮以反射强光照射,避免过度的蒸腾作用,如老鼠艻;且沙生植物普遍根系发达,有着“海滨花后”美誉的厚藤便是如此。

       初步了解了沙生植物后,我们便深入海边的木麻黄防风林展开森林群落调查。经过漳江口红树林的实地训练后,同学们的样地调查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拉样地、测胸径、做记录,大家配合默契,一气呵成,高效地完成了对木麻黄林的调查。尽管人工种植的木麻黄林乔木类型单一,但林下仍生长了诸如香附子、蛇婆子、白花鬼针草等草本植物。在王文卿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木麻黄林下生长的植物种类及数量做了进一步记录,对木麻黄林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7

(1:老鼠艻,2:厚藤,3:香附子,4:蛇婆子(3、4来源于网络))

8

(同学们在对木麻黄林进行森林调查)

9

(王文卿老师在辨认植物)

——基岩海岸上的精灵

       在见识过碧蓝海浪与洁白细沙交相辉映的画面后,我们来到了另一类型的海岸——基岩海岸,大块岩石错落有致,海浪拍打在巨大的石块上,与沙质海岸相比更为豪放。

       基岩海岸就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基岩是被海浪冲击形成的海蚀岩台等海蚀地貌。基岩海岸的主要特征是岸线曲折、湾岬相间、岸坡陡峭、滩沙狭窄,由于波浪和海流的作用,岬角处侵蚀下来的物质和海底坡上的物质便被带到海湾内堆积。

10

(基岩海岸)

       与沙质海岸相同,这里的盐生植被也很茂密,主要种类有华南狗娃花、台湾虎尾草、丁癸草等,我们还发现了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短绒野大豆。

11

(同学正在采集台湾虎尾草标本)

       短绒野大豆:学名(Glycine tomentella),豆科大豆属植物,多年生缠绕或匍匐草本,茎粗壮,基部多分枝,全株通常密被黄褐色绒毛;叶具三小叶,小叶纸质,椭圆形或卵圆形,上面密被黄褐色茸毛,下面毛比较稀疏;总状花序长3-7厘米,被黄褐色绒毛,花冠淡红色、深红色至紫色,旗瓣大,有脉纹,雌雄二体;本种全株有黄褐色的绒毛,总状花序的花密集于顶端极易识别。与野大豆同属、近缘,有遗传价值;还能固沙、防止土壤流失,也可作牧草。

12

(三小叶(来源于网络))

13

(紫色花冠(来源于网络))

14

(现场拍摄的短绒野大豆)

       除此之外,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了许多其他的沙生植被,同时也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植物采集做标本。这些植物特点鲜明,一般扎根较深而且根系分支很多,在增强自身的水分、养分吸收能力的同时,还能防风固沙,防止土壤流失,对当地的生态系统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15

(同学们聆听王仁卿老师的讲解)

太古站里识海洋

       坐落于东山岛苏峰山的厦门大学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地处东海和南海交界的关键区,占地87.59亩,是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动力环境的响应机制,探索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为主要目的,以近海原位观测、海洋实验生态研究及监测仪器测试等为主要功能的科研站点。

       实验站的蔡其思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东山太古站的发展历史,站点自主研发的研究仪器,如可用于支持各类海洋生态模拟实验的实验海水系统,以及厦门大学的近海长期观测网络布局与规划(2017-2022)。实验站中还陈列着诸多海洋鱼类的标本,其中的嘉庚石斑鱼是以陈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新种,而这也是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第一种石斑鱼。随后,在蔡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观看了海底实景监测影像,珊瑚、海马等各色海洋生物映入眼帘。最后,大家参观了东山太古站的各个实验室及宿舍。

16

(蔡其思老师在向同学介绍东山站)

17

(嘉庚石斑鱼)

       不论是实景拍摄的海底影像、还是实验室中饲养的研究对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此次东山太古站之行让我们初步了解了海洋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价值所在,从更多维度加深了对生态学学科的认识。望海楼长久注视着大海,一如研究站的师生长久守护着大海,推门见海的美景暗藏着海洋生态学人的多少努力,这或许便是世界上最廉价也最昂贵的海景房了 。

18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知行合一,从思考与讨论中感悟科研

       时光如白驹过隙,福建的行程已悄然接近尾声。从漳江口到东山岛,从红树林到沙滩,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之前从不曾谋面的风景,下过滩涂,也上过通量塔,感受过海风拂面,也体味过烈日无私的馈赠,而这些也使我们产生了很多科学问题。

       在与东山岛作别的前夜,师生短暂地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会上,同学们就过去几天的所见所闻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思考,诸如漳江口滩涂和红树林的底栖动物多样性对比,入侵物种的危害和概念界定,天气变化与植物响应的关系等等,阎恩荣、张健和斯幸峰老师也针对同学们的疑问做出了相应的回答,而老师们的回答也赋予了同学们更多的灵感和启发。90分钟的讨论会虽然短暂,却让同学们得以在繁忙的行程中静下心来思考,在成为青年生态学家的道路上迈出一小步,而这也是本次课程开设的目的所在。我们在讨论中碰撞思维,而迸发出的火花也将照亮我们未来一周的行程,乃至于更远的未来道路。

19

(师生学术讨论)